7月7日,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比中光”)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上市,股票简称:奥比中光,股票代码:688322。本次发行标志着这家行业领先的3D视觉感知整体技术方案提供商正式登陆A股资本市场,开启未来发展的新征程。奥比中光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源浩博士在上市致辞中表示:“9年来,我们持之以恒,研发最先进的3D视觉感知核心技术,推动最有价值的商业化应用。一路走来,我们也遇到无数的困难,我们相信,越难的事情越值得去做,突破硬核科技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当代科技人的使命和担当,也必将创造不可限量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登陆科创板,是奥比人十年磨一剑的成绩单。我们将以上市为新的起点,坚持长期主义和价值创造,稳扎稳打,行稳致远,在最好的时代攀最高的山峰,在最前沿的行业啃最硬的骨头,打造最好的3D“慧眼”,看懂世界,照亮未来!”
松禾资本作为早期投资方之一,已经陪伴企业长达5年之久。如今奥比中光成功上市,使得松禾资本在科创板再下一城。
谈及奥比中光科创板上市,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表示:“奥比中光创始人黄源浩是一位非常罕见的、各种特质集于一身的杰出北大校友,他既有科学家的技术前瞻力,又有企业家的格局情怀,同时兼具潮州人做生意的精明干练,他拼搏向上的奋斗历程,为许多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在国内自主创新的大趋势下,相信他一定能带领奥比中光走向新的高峰,为我们国家解决一系列难题,最终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祝愿奥比中光继续创造奇迹,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科技投资的重点是要找到行业细分龙头,我们投资奥比中光一方面是看中创始人黄源浩‘科学家+企业家’的特质,且团队中配备多名光学博士,科学素养极高;另一方面,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其产业化能力更为突出,有预感将会成为工智能3D传感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发展至今,证明我们的眼光没错,很荣幸能陪奥比中光共同成长,希望后续有更多技术落地,应用到惠民利民层面,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松禾资本合伙人冯华也分享了投资奥比中光的感悟。
1969年,人类史上第一片CCD图像传感器诞生于的贝尔实验室。它的出现,为工业视觉行业开启了数码图像的大门。自此,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开始与图像和视觉连接。伴随科技的发展以及工业制造对精度的提升,机器视觉不断更新。从黑白到彩色,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从静态图像到动态图像,如今2D到3D,机器视觉迎来第四次革命。作为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时代关键基础共性技术,3D视觉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从智能制造到人脸识别,从VR看房到无人驾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越来越智能的终端要求“视界”更加清晰、立体。随着消费电子、汽车等精密制造行业对精度要求不断提高,以及Face ID、刷脸支付、无人便利店等发展,未来数以亿计的终端都将成为越来越智能的类“机器人”,拥有语音感知交互能力(“嘴巴”和“耳朵”)、视觉感知交互能力(“眼睛”),以及各种AI决策分析能力(“大脑”)。人类约70%的信息是通过人眼感知获取的,未来的机器人也将和人类一样,大量信息都将通过视觉感知获取。可以预见,未来十年,视觉感知交互能力将成为智能终端的核心底层能力,赋能机器像人类一样看懂三维世界。在中国,3D视觉感知产业是一个新兴行业。与国内3D视觉感知产业一同诞生,2013年奥比中光在深圳创立,以“让所有终端都能看懂世界”为使命,奥比中光立志“在万物互联时代为智能终端打造‘机器之眼’”。经过9年多的发展,奥比中光已成长为最具代表性的国产3D视觉感知整体技术方案提供商,致力于将3D视觉感知产品应用于“衣、食、住、行、工、娱、医”等领域的奥比中光,已经在生物识别、消费电子、工业三维测量等市场实现了多项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应用,是全球少数掌握3D视觉传感核心技术并实现量产的企业之一。奥比中光的3D视觉感知技术已经在多领域实现商用落地
调研机构Yole此前发布的全球3D成像和传感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3D视觉感知市场规模将达150亿美元(约合超千亿元人民币),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约20%,3D视觉感知市场正处于规模快速增长爆发前期。
Yole报告显示
从3D视觉感知技术最快实现规模落地的几个行业来看,增长空间非常大,想象空间非常具体。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的调研数据来看,手机3D视觉传感器市场将从2019年的2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8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6%;汽车车载摄像头将从2019年的112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27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8%;服务机器人将从2021年的110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333亿美元,元宇宙2021年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从389亿美元增长到6788亿美元。早在2010年3D视觉感知产业初兴之时,先后在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求学并辗转美国、加拿大等多地进行光学相关研究的黄源浩,看到了国内3D传感器市场的空白和机遇,毅然决定回国创业。虽然国内外3D视觉感知行业的发展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但在底层的视觉硬件设备中依然绕不开芯片和光学镜头卡脖子的问题。创业初期,黄源浩选择从行业底层逻辑出发,自主设计研发关键的一“芯”一“线”:“芯”是3D感知深度算法的核心芯片,“线”则是3D传感摄像头模组的生产线。2015年7月,奥比中光首颗自主知识产权的3D 深度引擎芯片 MX400研发成功,并在此后实现了从MMX6000、MX6300到MX6600的持续迭代;同年9月,奥比中光首条3D摄像头产线投产,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可以量产消费级3D传感摄像头的企业;11月,奥比中光的Astra 3D传感摄像头实现大量出货,可用于三维建模、骨架跟踪、手势识别等应用。奥比中光成为国内极少数能够提供核心自主知识产权3D视觉感知产品的企业。2015年奥比中光首颗3D深度引擎芯片MX400研发成功芯片实现国产替代,软件同步加码。2015年,奥比中光把技术能力下沉到芯片底层,构建出“芯片+模组+算法”的技术模型。算法方面,公司在随后几年间陆续研发了结构光算法、双目匹配算法、iToF深度解算滤波等底层算法,还研发了面向下游应用的体感交互、图像分割、三维重建、VSLAM等应用算法以及面向工业级应用的相机标定、动态变形解算等算法。硬核科技源于持续的研发投入。2019年-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达到3.70亿元、2.86亿元和3.88亿元,占各期营收的比重高达62.06%、110.68%、81.73%。此次IPO,公司募投资金也将继续加码研发。经过9年的技术提升和产品迭代,奥比中光已掌握了“全栈式技术研发能力+全领域技术路线布局”的 3D 视觉感知技术体系,在技术纵深上融合了光学、机械、电子、芯片设计、算法、SDK、固件开发等多项复杂学科交叉技术,在技术跨度上涵盖结构光、iToF、双目、dToF、Lidar、工业三维测量六大领域。截至2021年12月31日,奥比中光累计申请专利1190项,其中中国发明专利693项、美国专利27项、PCT140项;取得授权专利471项,其中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67项、美国专利授权9项。3D视觉感知是一门高精尖技术,且行业繁多,很多企业只能择某一垂直领域切入。但奥比中光早早入局并前瞻性地以“芯片+模组+算法”的模型进行底层技术研发,为公司构筑了护城河。目前,奥比中光已经在生物识别、AIoT、消费电子和工业测量领域实现规模产业化应用,服务超过1000家全球客户和开发者,为OPPO旗舰机FindX定制开发前置结构光3D传感器,使其成为继苹果iPhoneX后全球第二款量产超百万台搭载3D视觉传感器的智能手机;定制开发超百万台应用于线下支付的3D视觉传感器引领刷脸支付商用潮流;为全球三大汽车弯管生产企业之一日本三樱提供三维光学弯管检测系统等;公司客户还包括捷普、中国移动、Matterport、贝壳如视、江博士等行业龙头奥比中光在成立初期就在参与全球竞争,在快速发展的赛道里蹚出了一条中国化的竞争力升维之路。2016年,奥比中光与惠普合作,替代英特尔成为惠普Sprout Pro G2一体机供应商。在随后的发展中,奥比中光还陆续与Matterport、捷普、日本三樱、博世、英伟达、微软等国际企业取得合作,用行业领先的3D视觉感知技术直面国际巨头挑战。2021年9月,微软合伙人硬件架构师Cyrus Bamji在奥比中光iToF智能视觉平台发布会上发表视频演讲截至2021年末,全球已掌握核心技术并实现百万级面阵 3D 视觉传感器量产的企业仅有苹果、微软、索尼、英特尔、华为、三星和奥比中光等极少数企业。奥比中光已然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处于世界行业领先者象限处。“前几年我的精力主要放在国内的手机、刷脸支付方面,但出海是我们的重要战略。”黄源浩表示,从2021年开始公司就对出海的技术、产品进行储备,今年就会陆续发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奥比中光与微软的合作,双方联合研发、设计、制造的基于微软Azure视觉技术的下一代Azure Kinect 3D相机——Femto Mega,预计将在2022年底量产上市。Femto Mega是微软授权的奥比中光自有品牌3D相机,接入微软Azure平台,面向全球客户及开发者。在市场定位上,Femto Mega相当于Azure Kinect的新一代产品。双方对这款产品寄予了厚望,据奥比中光内部人员介绍,“Femto”意指“飞速”,“Mega”则是巨大、百万的意思。Femto Mega不仅拥有Azure Kinect一代产品的高深度性能,并且增加了深度算力平台,更便于开发者进行3D视觉应用开发。让黄源浩在这个时间节点重仓押注海外的原因之一,便是公司境外收入的高速增长。2019年-2021年,公司境外收入分别为3115.27万元、3530.34万元和5724.84 万元,最近一年的增长率高达62.16%。招股书显示,境外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系海外VR看房细分场景需求的增长。在已经占有国内龙头宝座的前提下,奥比中光还在进行着自己的全球扩张计划。奥比中光卡位全球竞争只是国内光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研究报告显示,光学产业已经在向亚洲乃至中国转移——从20世纪中叶前欧洲国家(德国为主)独占鳌头,到1950年日本光学产业高速起飞而后制霸全球,从21世纪初期台湾光学产业在智能手机镜头带动下崛起,到近年来大陆光学产业科创新秀涌现、大规模应用落地,中国有望在3D感知技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国内经济结构转型要求产业升级,这为机器视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未来机器视觉设备将逐步代替人工;从短期来看,疫情之下制造业关于自动化的资产开始回暖,加速机器视觉设备需求释放。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2020年-2023年中国机器视觉行业增长率达到27.15%,市场规模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奥比中光发布单光子面阵固态激光雷达demo广发证券研报指出,伴随各下游应用领域的需求持续爆发增长,以及公司产品渗透率的加速提升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具备先发优势的奥比中光未来可期。黄源浩表示,未来几年,公司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以更前沿、更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服务全球客户,争当行业中技术最全面、最先进的引领者。爱啃技术硬骨头,“80后”北大学霸发扬中国光学的追光历程奥比中光的背后,是一个80后科学家回国创业的故事。1980年,黄源浩出生于广东潮州。2002年,他从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本科毕业,立志“要做出全球顶尖的科研成果”,又先后在中国香港、加拿大、新加坡求学深造,辗转于多个国际顶尖研究所,在麻省理工SMART研究中心,作为博士后研究员,黄源浩与来自全球光学测量最顶尖的专家共同攻克最难的课题,在研究了光学领域10个左右的细分学科,成为全球光学测量最顶尖的青年专家之一。光学测量当时很冷门,但是在黄源浩眼里,这样一个交叉融合了光、机、电等复杂学科的高难度领域充满挑战、大有前景,而伴随着千禧年后新视觉革命的曙光初现,黄源浩更是隐约意识到,多年“冷板凳”或将很快坐出热效应。他期待有一天,实验室里的高精尖技术变成为大众创造价值的产品。彼时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是个制造大国,但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只是个世界工厂。中国的科研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中国的科技产品也被吐槽科技含量不足。2013年,带着“自研世界最好的3D视觉传感器”的梦想,黄源浩选择了深圳这一片创业热土,创立了奥比中光。“中光”二字,取义于“发扬中国光学”。
2013年,黄源浩(前排左2)
作为创始人,黄源浩很少西装革履出现在聚光灯下。更多时候,他都是穿戴着防尘服和护目镜。测量仪、记录板、电脑屏幕,是他日常的“三点一线”。创业之路,荆棘遍布。公司创立第二年,黄源浩即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在研发出首款工业级3D传感设备后,黄源浩很快发现,工业级的市场规模比较小,很难成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于是果断放弃花费百万打造的工业级产品,全力转向消费级赛道。后来的发展也证明这个及时的战略调整为后期消费级手机3D传感摄像头的研发埋下关键伏笔。为了不被“卡脖子”,黄源浩自主研发一“芯”一“线”:即3D感知深度算法的核心芯片、3D传感摄像头模组的生产线,从底层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而要在消费级赛道尽快站稳脚跟,无论黄源浩还是其他创始团队成员,一边搞研发,一边跑市场。在技术攻关最繁重的时候,他们的工作时间从“996”变成了“007”。“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一点也不敢浪费”。回忆起那段创业时光,黄源浩用“睁眼上班,闭眼睡觉”描述。战略转向需要眼光和胆识,瞄准科技自立自强超前布局更需要谋划和专注。成立9年,奥比中光已经成为全球少数几家掌握核心技术并实现百万级面阵3D视觉传感器量产的企业,专利申请量居全球前列,服务全球客户逾千家,不少为公众熟知的知名品牌的机器人、刷脸机器、VR看房服务等,都搭载了奥比中光的“智慧眼睛”。在最前沿的行业啃最硬的骨头,在最好的时代攀最高的山峰,这是黄源浩一直的信念。现在奥比中光的办公室多以《西游记》典故命名,黄源浩的办公室是西天取经的起点——“东土大唐”,寓意在人工智能时代,公司要探索的是一个新的行业,要攻克的远远不止九九八十一难。在大多数创业者眼中,成功上市代表着金钱、商业化和总结自己成功经历时的谈资,但在黄源浩看来,其中意义更多代表着向自己“让科学出圈”、“让论文落地”的梦想又更进一步。“创业马上10年了,我觉得要实现‘让科学技术惠及普罗大众’的目标还得好几个10年。”对于过往取得的成绩,黄源浩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作出如此评价。在他看来,创业如同爬山。创业之初,自己站在山脚下,抬头向山上望,即便眼前是一座珠穆朗玛峰,也并不会觉得有多高。但当企业逐渐发展、自己真正在山间攀登时,便会意识到,这远比一开始想象的要困难。无限风光在险峰。“不依靠专利授权获取利润,而是要尽可能地掌握全链条的能力,从底层的算力芯片,到微纳光学器件,再到人工智能算法,都必须要握在手中、跑在前沿,打通硬件软件全产业链,真正实现‘让所有终端都能看懂世界’的奥比使命。”有媒体评论,一批80后科学家正以创始人的身份登陆或正在走向IPO敲钟舞台,这是时代的机遇,也是时代的需求——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已不缺企业家,但是要从大国向强国迈进,中国仍然需要更多脚踏实地、敢啃硬骨头的科学家、梦想家。正如黄源浩在上市仪式讲话中所说:硬核科技产业化有其特有的规律,落地难度超乎想象,这需要我们有更坚强的定力、更持久的耐力。这是黄源浩要持续啃下的硬骨头,是9年前从全球顶级实验室转身创业场时种下的梦想,也是这个时代呼唤的创新精神和实干风格。